作者:Irene Chang
最近被大肆宣揚的168斷食法,顧名思義,就是維持16小時的空腹,集中在8小時內進食。
在談論這個主題之前,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歷史上的人類作息以及飲食時間:
農業社會中,人民普遍過著「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」的生活,「早睡早起」為當時社會勤勞風氣的寫照,農民一日就是吃兩頓飯,早上忙完第一輪,八、九點時吃個飯,然後繼續上工,下午據說是三、四點就用完晚餐。
(那個,讓我們跳過宋朝的夜市文化不談,那時候有點小閒錢的平民老百姓也是一日三餐的愛好者。)
十八世紀,開始邁入工業社會,在工業革命初期,曾經是人類史上工時最長的時代,每日工作時數高達12~16小時,為了提升勞動力而寫下的固定時段一日三餐之準則,也算是工業革命下的另類產物,那時候「要錢?」還是「要命?」的風氣,和現在實在是有八七分像。
再過來,走在人權考量上,加上勞動力再度過剩,一路來到朝九晚五(9 to 5)的上班族群,這些人作息多半落在六點起床、八點早餐、十二點午餐、六點晚餐、十點就寢,看似更加地規律,工時減少,卻一樣過著一日三餐的飲食生活。
這邊剛好可以提到另一個「1410斷食法」,以規律上班族的時間安排來看,執行度讓從「168斷食法」衍伸而來的「1410斷食法」被認為更符合現代人的飲食時間表。
事實上,隨著時代再度變遷,許多人的工作時間早已不再如此固定,飲食時間也跟著大變動,再者,高糖、高油等高熱量飲食風行,你很難再跟著這樣的時間表規律且健康的進食。
落落長一串,寫到這裡,你有沒有發現,撇開賣命工作的工業時代階段,回歸農業社會中簡樸又規律的生活,其實就是最貼近所謂「168斷食法」的飲食精神呢?
一、何謂168斷食法?
實行期間維持16小時的空腹(或飲用無熱量的水、茶、黑咖啡),利用其餘8小時內進食,目的在於拉長空腹時間以利燃燒脂肪。
二、8小時內吃到飽?
這個說法有其弊病在,正確的解釋是在8小時內,避免高熱量的飲食以及聰明選擇食物,是有條件的篩選食物以及用量,這個標題,嚴格來看,只適合一般食量或者是不暴飲暴食的民眾。
「因為限制了卡路里攝入量,這就變成了非常簡單的數學問題。」
British Dietetic Association (BDA)註冊營養師Linia Patel表示。
168斷食法的蔚然成風或許也是抓住一個概率,不如這樣說,這個飲食方法是讓你回到規律生活的一種飲食模式,有些人因此成功戒掉宵夜,畢竟晚上某時段過後不得進食,為了怕太晚睡會肚子餓,進而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;有些人則是略過早餐不吃,從一日三餐變成一日兩餐。
少了這一餐的熱量,或許正是你順利走向熱量赤字的原因,而且,當你嚴正告訴自己「正在瘦身,請勿餵食」的當下,你的自制力才是達成這個所謂神級方法的主要原因。
我自己是不反對這個方法,只是並不會過度迷信,如同我開頭所述,現代人的工作時間以及日常作息多半已不像過去時代如此地固定,很多人都是勉強自己配合斷食時間,但實行內容完全不去理解,結果當然是不如預期。
三、總結:你,解惑了嗎?
從原始狩獵採集時代不得不面臨有一餐沒一餐的斷食生活,到農業社會大量勞力下的一日兩餐,再來到工業社會壓榨勞力的一日三餐,而後走到後工業社會動不動就來個團訂下午茶的一日五餐。
當人類不再付出大量勞力,卻吃下越來越多的熱量之時,就產生各種瘦身法林立的時代現況。
這時,聰明如你,更需要清楚明白所謂的大方向永遠只有那麼一個:「製造熱量赤字」。
簡而言之,168斷食法適合的對象是「工作時間固定」、「有基本飲食常識」的「非大胃王」族群。
最後,來個輕鬆的話題,你知道,是什麼發明,讓人類的作息變成了一種固定模式?
「工業革命發明鬧鐘之後,你有吃早餐的義務。」《百年早餐史》
到頭來,你會發現,吃不吃早餐不見得是瘦不瘦得了的關鍵,但健康的飲食概念100%是一帖良藥。
怕有人理解不能,再多解釋一下,你是否曾經看過有些說法寫著:「不吃早餐,讓你更難瘦。」如果要合理這句話,我只能推估是不吃早餐,讓你的下一餐爆熱量,畢竟有些人是忍不了餓的。
延伸閱讀一 ▶ 間歇性斷食為何如此受歡迎?
延伸閱讀二 ▶ 《百年早餐史》:工業革命發明鬧鐘之後,你有吃早餐的義務
延伸閱讀三 ▶ 忙碌上班族的健康早餐,到底該如何吃?
按照我自己的生理時鐘來走,剛起床的時間基本上是沒胃口吃東西的,一路到十點左右才是我最適合進食的時段,我通常會吃得非常豐盛,中午直接略過,再來是下午三點才會繼續進食,晚上七、八點用完餐之後,最多再來點水果,太晚進食或者是飽過頭,我大概整晚都會呈現一隻青蛙呱呱呱的狀態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