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Irene Chang
世界衛生組織指出「肥胖是一種慢性疾病」。
根據《衛生福利部統計處》發布的消息指出,國人108年十大死因依序為:
- 惡性腫瘤(癌症)
- 心臟疾病
- 肺炎
- 腦血管疾病
- 糖尿病
- 事故傷害
-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
- 高血壓性疾病
- 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
-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
其中,多項與肥胖有關,肥胖者發生糖尿病、代謝症候群及血脂異常的風險超過正常人的3倍,發生高血壓、心血管疾病、膝關節炎及痛風也有2倍風險。研究證實,當肥胖者減少5%以上體重,就可以為健康帶來許多益處,高血壓、糖尿病等與肥胖相關疾病將可改善。
國際上常用身體質量指數(Body Mass Index, BMI)或腰圍來作為評估肥胖的指標。在國內當BMI≧24為過重,≧27是輕度肥胖,≧30是中度肥胖,在35以上就屬於重度肥胖了。國內男性腰圍≧90公分;女性≧80公分,同樣為肥胖指標。
成人肥胖定義 |
身體質量指數(kg/㎡) |
腰圍(cm) |
體重過輕 |
BMI < 18.5 |
|
健康體重 |
18.5 ≦ BMI < 24 |
|
體重過重 |
過重:24 ≦ BMI < 27 輕度肥胖:27 ≦ BMI < 30 中度肥胖:30 ≦ BMI < 35 重度肥胖:BMI ≧ 35 |
男性:≧ 90公分 女性:≧ 80公分 |
另外,BMI作為健康指標不能拿來套用在兒童與運動員身上。
畢竟同一種方法不見得足以適用在所有人身上,因此BMI也有其被詬病的地方,所以你還需要注意到「體脂肪率」以及「骨骼肌率」,這絕對與你自身的健康息息相關。
肥胖症是指人體內的脂肪組織超過維持身體正常功能所需的比例,以國人來說,19歲以上的成人,男性體脂肪≧25%,女性體脂肪≧30%,為肥胖指標基準。
當然,其中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部分,像是BMI低於18.5,但體脂肪超過30%的族群,視覺上被歸類於過瘦,卻有著潛藏的問題,而過瘦族群除了面臨營養不良、骨質疏鬆、老年肌少症等健康問題之外,最壞的結果是猝死。
代謝症候群目前仍只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,而非是一個疾病。
- 不良的生活型態約佔50%、遺傳因素約佔20%。
- 低纖、高糖、高油脂飲食與過量飲酒習慣的人容易有代謝症候群。
- 壓力造成內分泌失調,導致血糖上升,長時間容易造成代謝症候群。
- 家族中有高血壓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的人,其代謝症候群的機率比一般人高。
代謝症候群定義:具有下列三項或三項以上危險因子者
- 腹部肥胖:腰圍男性≧90公分;女性≧80公分; 或身體質量指數( BMI)≧27kg/㎡
- 血壓≧130/85mmHg
- 空腹血糖值≧100mg/dl
-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(HDL-C) 男性<40 mg/dl、女性<50 mg/dl
- 三酸甘油脂≧150 mg/dl
參考文獻: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