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Irene Chang
這是一個非常明確的問題,但答案卻並非如此絕對,會這樣說的原因,在於人有百百種,行為模式更有千百種,只有透過不間斷地觀察與分析,找出其中最有效率且適合自己的方法,才是「現階段」你的最佳解決方案,而當你的身體隨著不同對待產生變化又再度適應之後,你或許還需要再一次重新找出下一個適合你的方法。
我們可以使用科學方法來進行討論:詳細觀察→拋出問題→提出假設→設計實驗→作出結論。
(一)詳細觀察
觀察你自己的體態(過胖、泡芙、過瘦)、觀察你的生活習慣(規律、不規律)、觀察你的日常飲食(定時定餐、暴飲暴食)⋯⋯,透過這個自我檢視的方法,最主要是用來幫助你更容易地達成這件事。
(二)拋出問題
「我BMI和體脂都過高,可以靠運動瘦身嗎?」、「我不想運動,可以吃減肥食品瘦身嗎?」、「我想要減脂增肌,可以同時進行嗎?」⋯⋯,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的疑問,前提不會完全相同。
(三)提出假設
你可以假定「減脂」需要透過「熱量控制」或者是「大量運動」;而「增肌」需要透過「有氧運動」或者是「無氧運動」,針對假定而後做出實驗設計。
(四)設計實驗
找出你自己的「減脂熱量」以及有辦法執行的「運動」,設定變因,然後執行。
(五)作出結論
如果一次就得出結論,那麼你替自己節省了不少嘗試錯誤的時間;如果屢屢不成功,你必須再三完成上述步驟,直到成功的那一天,這才是屬於你的理論。
接著,以實驗方法來說明為什麼會屢戰屢敗的可能原因:
(一)控制變因
- 實驗時保持【固定不變】的變因。
- 進行實驗時,控制變因的數目【不只一個】。
像是:你的日常生活模式(晨型人、夜貓子)、對於飲食的態度(吃飽就好、大吃大喝)、飲食習慣(只喝水、飲料控)⋯⋯,這些都可以歸類在控制變因。
(二)操縱變因
- 為達實驗目的而改變的變因。
- 實驗時,操縱變因的數目【只有一個】。
這個會比較複雜,直接簡化成開頭紀錄你維持N年的現況,然後執行三個月的「減脂熱量」以及一整年的「增肌運動」,當成你們的操縱變因。
(三)應變變因
- 簡單來說,就是進行實驗後產生的各種結果。
執行三個月的「減脂熱量」以及一整年的「增肌運動」後,你的數據可能上升、持平、下降,這個結果就是你們的應變變因,其中或許包含紀錄不夠精確的部分。
「那個,可以拜託你講人話嗎?」
好的,當你釐清上述的種種問題之後,才有辦法確實進行「減脂」與「增肌」這兩件事,嚴格討論起來,說簡單也不簡單,說難倒也沒那麼難。
同一種方法,用在不同人身上,有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,最大原因在於你們並沒察覺到自己的盲點,只顧著把重點放在「操縱變因」上,而忽略了每個人的「控制變因」不盡相同。
每一個步驟都相當重要,從你的體態開始理解自己,決定你要開始的第一步。
延伸閱讀一 ▶ 總是瘦不下來,你缺乏的是什麼呢?
一、要如何減脂?
當你確信減脂的主要因素在於「熱量控制」的時候,「減少攝取熱量」就是讓你減脂的不二法門,單純就「減少攝取熱量」這個部分來討論,以三個月的時間為最佳方案,我簡單分成三種減脂班:
(一)幼幼班:均衡飲食原則,多選擇原型食物。
(二)基礎班:弄清楚你的BMR以及TDEE,計算「減脂熱量」,吃到這個熱量就好。
(三)進階班:精準分配「蛋白質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質」的營養比例。
※使用說明 :幼幼班(一);基礎班(一)+(二);進階班(一)+(二)+(三)。
二、要如何增肌?
健身有所謂的甜蜜期,有時候初學者的大躍進會讓你在初期充滿自信心,等到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之後,效果反而沒有你想像中那麼顯著,這些都是你必須清楚理解的部分,我一樣順應人性分成三班:
(一)幼幼班:讓自己不厭惡這件事,每天三到五分鐘的居家肌力訓練。
(二)基礎班:啞鈴、壺鈴、槓鈴,不管什麼鈴,可以輕易入手的就是好鈴,15到30分鐘為基本盤。
(三)進階班:啟用健身教練這個項目。
※使用說明 :(一)→(二)→(三),依照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,讓人相對不容易半途而廢。
延伸閱讀二 ▶ 重訓,會不會變成金剛芭比呢?
延伸閱讀三 ▶ 我這麼努力瘦身與健身,為什麼還是不像那些女孩那麼完美?
順應人性才是最容易抓到適合自己方法的長久之計,你的生活方式規律或是不規律、有沒有長期的運動習慣、偏好或排斥什麼樣的運動、排斥的原因是因為理解或是誤解、飲食觀念健全或不健全、挫折忍受度是高還是低⋯⋯,所有生活中的種種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到你的減脂與增肌計畫。
留言
張貼留言